为何都去了香港上市?阿里小米快手
要点速览:
1.从1993年第1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到2001年有91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历经8年;但在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达到了530家。中资企业逐渐成为港股的中流砥柱。
2.李小加离任之际,总结了他执掌港交所十一年间的重大改革——“连水、换鱼、跨界、改制”。
3.与A股的路径相似,中资企业最早进入港股市值前二十强的都是国有企业,银行股居多。随着“换鱼”的推进,新经济企业迎来春天。
4.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在港股上市等改革举措的益处肉眼可见——港交所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交易中心。
Hello大家好,这两天B站(09626.HK)正式在香港二次上市,虽然上市首日股价表现不佳,但美媒称,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B站已经从二次元社区转变为YouTube在华最大的竞争对手。
而此前快手在港股上市时,首日即大涨近200%,市值超1.38万亿港币,总市值进入港股前十——这些新经济企业陆续在港上市,正是近年来港交所积极推进改革的一个缩影。
从1997年香港回归至今,港股市值前20强的公司有哪些变化?李小加带领下的港交所改革又带来了哪些影响?中资企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港股市值龙头的?港股又为何对新经济公司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
这些问题,可以在本期视频找到答案。这也是小师妹资本市场数据专题——《关于A股不得不说的话》第三集。
01
中资企业渐成中流砥柱
1992年,56岁的李业广开始担任香港联交所主席,这时距香港“四所合并”刚过去六年。这一年,李业广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写信,提出让“优质国企”赴港上市。4月,李业广又到访北京,在与朱镕基面谈时,再次提出让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朱镕基当即表示:选择10家左右国有企业到香港上市。
一年多后,1993年7月15日,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迎来了第一家内地国企——青岛啤酒。
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双方在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的合作打开了政策“大门”。自此之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步伐加快。
这一期间的代表作便是2004年在香港上市的腾讯控股。
从1993年第1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到2001年有91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历经8年;但在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达到了530家。
2005、2006年开始,证监会开始发放牌照,允许中资金融机构到香港开展业务,诸如海通证券。这一政策的标志性事件是交通银行赴港上市。此后,内地银行掀起了赴港上市潮,工商银行更是开创“A+H”同步上市。
与此同时,香港IPO十大承销商也从被外资投行及本土投行垄断,发展成为内资投行占据主动的局面。
02
“连水”“换鱼”见成效
李小加离任之际,精心总结了他执掌港交所十一年间的重大改革——“连水、换鱼、跨界、改制”。其中的“连水”“换鱼”对港股的影响不可为不深远。
在李小加的比喻里,“水”是指资金,他说金融就是“水利工程师”。而推动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就是“连水”。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先后推出,将内地的“钱”与海外的“券”以及内地的“券”与海外的“钱”汇聚在香港。
自沪深港通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开通以来,截止到2020年底,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1.20万亿元,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72万亿元。而2020年,沪股通及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到913亿人民币,同比大增119%;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到244亿港元,同比大增126%。
“换鱼”则是要从传统的银行、房地产股,换成新经济股。这一项改革可以说与香港的发展密切相关。
上市制度的改革,同股不同权的推出、以及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开放赴港二次上市等举措,让港交所及时拥抱新经济,没有错过这个时代。
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便是阿里巴巴。在2014年,同股不同权和合伙人制度没能被香港认可的阿里,转头就去了纽交所上市。
直到港交所修改了主板上市规则。阿里巴巴终于在2019年底重回港股二次上市。
小米、美团、快手等新经济公司均受益于此,陆续在港敲钟。
当然,新规也让港交所获益。
2018年共有205家公司在港上市,募资金额在2877.57亿港元,港交所全年IPO上市数量和筹资额双冠全球。到了2020年,港交所IPO募资额已经达到4002亿,位列全球第二。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年报显示,港交所全年新上市公司的154家公司中,64%的募资额都来自50家新经济公司,其中22家为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生物科技公司及/或第二上市公司。
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头部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
03
新经济企业的春天
与A股的路径相似,中资企业最早进入港股市值前二十强的都是国有企业,银行股居多。
而随着“换鱼”的推进,到了2020年底,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和美团分别以5.41万亿港元、5.03万亿港元和1.73万亿港元的市值位列当年港股市值的第一、二、五位。前二十强里,新经济公司还有京东集团(11位)和小米集团(16位)。
同样是2020年,A股市值前20强里,则首次有7家民营企业上榜。
港股和A股,都在积极变革。
拉长时间线,回到2005年。那一年,国企中国移动、建设银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中国电信和中国海洋石油将将好占据了当年港股市值前十的半壁江山。
而到了2010年,金融股表现亮眼,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市值全部进入当年港股十强,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还分列2、3位,那一年的港股“股王”则是中国石油股份,市值为2.35万亿港元。彼时,腾讯控股还排在第18位,市值刚刚超过3000亿港元。
上一集我们讲过,A股“股王”茅台的市值从2005年的215亿元成长到2020年的2.5万亿元,15年市值增长了115倍。
而2004年上市的港股“股王”腾讯,市值从2005年的146.85亿港元成长到2020年的5.41万亿港元,15年市值增长了367倍。
04
生物科技行业奋起直追
在“换鱼”的过程中,生物医药板块也是港交所十分看重的部分。
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在港股上市等改革举措的益处肉眼可见——港交所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交易中心。2020年全年,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49.5%)更是跑赢恒生指数(-3.7%)
2020年底上市的京东健康,挂牌首日涨幅达55.85%。此后几天,连日上扬的股价,让其以4776.55亿港元的市值排在当年港股市值第22位。
纵观香港1997年回归后港股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和“内地”是贯穿始终的关键字。
这23年中,一方面,香港资本市场依靠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迅速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香港亦成为连通中国内地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通道。“让中国钱买上世界‘货’,让世界钱买上中国‘货’”是港交所过去20年的真实写照。
曾经在港交所要不要为阿里巴巴改变规则的争议最激烈的时候,李小加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要作出最适合香港、最有利于香港的决定,而不是最安全、最容易的决定。
在力排众议的改革之下,香港资本市场不仅没有丢掉新经济公司这个大时代,还在生物科技领域不断进取。
关于港股市值的变迁,本期小师妹先聊到到这儿。下期,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公募基金这10年的发展,小师妹会告诉你,谁才是真正的收益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