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巨头失速,中国电动崛起,百年慕尼黑车展成中国“秀场”
“跨国车企高管包机参加车展”,曾经出现在今年上海车展上的这种热情,如今也适用于2023慕尼黑车展(IAA MOBILITY)的中国企业。
慕尼黑车展是欧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车展之一,今年中国成为除了东道主德国之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参展企业数量较上届翻倍,达到50多家,囊括了整车、智能化、电动化以及软件、零部件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个领域,各大企业的掌舵人及高管齐聚慕尼黑,谋求敲开欧洲市场的大门。车展主办方甚至打破传统,首次举办了一场中国媒体沟通会,堪称中国汽车产业在世界级车展史上的高光时刻。
慕尼黑车展为何对中国如此重视,这又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改变?
从产品到规模,中国车企成为最靓风景线
车展最抢眼的,当然是各大品牌的新能源首发车型及重磅产品。本届车展共22个乘用车品牌出席,来自中国的品牌占据9席。吉利、零跑、上汽、比亚迪等车企齐聚,中国车企颇有一番主场作战的气势。
零跑C10、阿维塔12等战略车型全球首发,腾势D9纯电版、上汽名爵MG Cyberster完成欧洲首秀,比亚迪展出了面向欧洲市场的6款热门车型,东风展出4款海外车型,上汽、赛力斯都不少于3款重磅产品,即使是首次参展的小鹏汽车也带来2款车型。
极氪以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身份出现在Mobileye展台,并在车展上斩获“2023 AutoVision China年度品牌大奖”,用欧洲市场普遍认可的品牌与行业权威为自己背书,让欧洲公众看到中国汽车在制造与技术方面的领先实力。
不输宝马、大众等高端品牌的的外观设计,更智能的辅助系统,更丰富的娱乐功能,更长的续航里程,中国新能源产品吸引了众多欧洲观众前来咨询与体验,展台人山人海,成为本届慕尼黑车展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车企大规模参加慕尼黑车展,有助于欧洲消费者加深对中国品牌的印象和了解,对提高中国汽车在欧洲的出口量大有裨益,但车企仍要面对市场准入门槛高、法律法规严格、品牌认知度低等挑战,其中,改变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业的刻板印象尤其费功夫,日韩车企也是花了几十年时间才赢得欧洲消费者的改观与信任。
欧洲调查机构YouGov在2022年对德国消费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比亚迪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制造商,仅有14%的人知道,知道蔚来品牌的比例为17%,吉利领克为10%,而知道特斯拉品牌的消费者比例高达95%,并且10%的人会考虑购买特斯拉,只有1%的人会考虑购买中国品牌电动汽车。
从竞争到合作,欧洲汽车产业转型新格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本届慕尼黑车展掀起“中国电动潮”,在某个层面引起了欧洲媒体对竞争的担忧。“慕尼黑正在酝酿一场完美的风暴,老牌欧洲汽车制造商正面临巨大挑战”,有德国媒体发表如此言论。
面对来自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开幕式上表示,“竞争应该激励我们,而不是吓到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间,德国汽车工业分别受到来自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如今,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也将为德国车企提供“创新驱动力”。朔尔茨随后宣布了一项价值1100亿欧元的激励计划。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全面重构,欧洲汽车产业也正加速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已有欧洲汽车产业链企业意识到,中国汽车与欧洲汽车具有互补性,与中国合作是当前的最佳方案。大众在车展上强调“在中国,为中国”的中国战略,大众集团CEO奥博穆表示,大众与小鹏和上汽集团展开合作,以强化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实力;不久前,奥迪也宣布与上汽深化合作,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的多元需求,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透露了一系列合作新计划,包括加速推进智能网联电动车产品组合的发展。
本土化合作,也是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的重要策略之一。零跑就在慕尼黑车展提出四种技术合作模式,表示未来将以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身份进入欧洲市场。吉利旗下的领克品牌通过与欧洲本土品牌沃尔沃合作,集欧洲技术、欧洲设计、全球制造、全球销售为一体,成为中欧汽车产业合作的典范之一。极氪品牌依托吉利的全球优势资源,打造了欧洲工程研发团队和位于瑞典哥德堡的极氪全球设计中心,凭借“在欧洲,为欧洲“的本土化发展理念,仅用时2年3个月就登陆欧洲市场,刷新中国品牌的出海速度。
随着慕尼黑车展的进行,“中国电动潮“持续升温,选择与中国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也意味着中国品牌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次集体登陆不等于成功,彻底打开欧洲市场大门还尚需时日,但中国品牌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表示,2022年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是3%,到2030年,预计这一数字将达到20%。比亚迪、吉利等具有新能源体系力优势的龙头企业,将赢得更多市场蛋糕。而这些曾经的巨头,再不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后的电动车市场可能真没他们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