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子公司再获数亿融资,头部资本为何钟爱吉利?
近日,吉利旗下芯擎科技官宣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融资资金将继续用于高性能车规级芯片领域。无独有偶,最近另一家吉利系企业星驱科技也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领投方为国家队国调基金。
两家公司分属不同赛道,芯擎科技为车规级处理器解决方案提供商,星驱科技专注汽车高性能电驱动系统研发。屡获头部资本青睐,吉利旗下新能源产业链独角兽究竟有何魔力?
人无我有,独家优势明显
尽管中国新能源主机厂在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但在车规级系统级芯片市场,仍被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英伟达、高通等外资品牌垄断,2021年缺“芯”潮则进一步加剧主机厂国产替代的诉求。
不同于消费电子芯片,车规级芯片对可靠性要求极高,其生产设计门槛和周期让大多数主机厂望而却步。吉利知难而上,国内首颗7nm制程的座舱芯片“龍鹰一号”在2021年一次流片,并在去年3月实现量产供货,率先上车领克08。领克08的板卡搭载两颗龍鹰一号芯片,其GPU浮点算力1.8TFLOPS,NPU定点算力16TOPS,硬件冗余保障Flyme Auto车机系统无界体验稳定运行。
得益于强大算力支持,领克08的智舱体验已达到行业顶尖水平,赢得用户口碑,成为产品一大卖点,不少用户专程前往领克中心体验领克的车机系统。
销量表现上,领克08 上市即进入月销万辆俱乐部,持续蝉联中型插混SUV第一。领克08销量带动,也让芯擎科技出货量大增。截至2023年末,芯擎科技出货量已突破20万片。
即将面世的龍鹰智驾芯片AD1000,将直接对标英伟达智驾旗舰Orin芯片,其CPU算力达250+ KDMIPS, NPU稠密算力高达256 TOPS, 4颗芯片的协同工作,可实现最高1024 TOPS算力。其率先上车也将是吉利系车型,意味着进一步强化吉利在智驾领域的领先地位。
作为国产车规级芯片厂商的领头羊,芯擎科技一直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其实早在2022年“龍鹰一号”面世之际,芯擎科技就先后完成三轮融资,融资金额超5亿元。此次领投的国调基金就指出,芯擎科技是国内领先的车载大芯片设计公司,“龍鹰一号”的量产解决了我国车载先进制程芯片“卡脖子”问题。
对于吉利而言,0-1的突破让座舱芯片的现在不再局限于高通等外资品牌,而是有了更多元、更稳定、成本更低的选择。要知道,无论是智舱芯片还是智驾芯片,比亚迪、蔚来等其他国内厂商的量产目前来看都遥遥无期。
人有我优,巩固技术护城河
电驱多合一已是电气化转型的主流趋势,一方面,更高的集成度能有效降低BOM(物料清单)的成本;另一方面,多合一也有利于整车轻量化设计,提升驾驶性能。信达证券预计,中国电驱动系统2025年市场规模为1319 亿元,2021- 2025年复合增速约为38%。
目前,国外主流供应商包括博世、采埃孚、麦格纳、博格华纳等,吉利、比亚迪、长城、上汽、东风等国内主机厂也均已布局多合一电驱领域。
在动力传动系统拥有近20年的研发、制造经验的星驱科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凭借强大的产品力赢得主机厂口碑。其主流产品EDU系列,支持400V和800V可扩展的功率输出,满足混动、纯电、增程、燃料电池车辆需求,适配吉利各品牌车型。
此前打破浙赛SUV量产电动车型纪录的路特斯Eletre R+,搭载的就是星驱科技EDU系列的P900电驱系统。该电驱是全球首个800V两挡扁线油冷电驱系统,峰值功率450kW,是目前国内已量产800V三合一电驱总成的功率“天花板”。
星驱科技供应主体包括吉利银河、领克、极氪、路特斯等吉利系品牌,为吉利集团的各子品牌提供性能更强、集成度更高的电驱模块,保障集团在三电系统始终保持在业内领先的位置。
据悉,EDU L300项目将在近期投产,年产预计60万台。更稳定的出货量也进一步保障吉利供应链的稳定,避免出现因关键零部件短缺导致整个生产停摆。
早在2017年,特斯拉前生产副总裁格雷·瑞秋就向外界透露,特斯拉之所以能攻克很多商业化技术难题实现盈利,在于强大的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无论是丰田、福特等国际巨头,还是比亚迪、理想等国内厂商,都在谋求供应链更大范围的垂直整合,但智能化技术迭代快、投资成本高企,稍有差池都有可能满盘皆输。
新能源时代的垂直整合是高风险高收益并存,如何快速整合新能源产业链,利于不败之地,关键点在于三电系统、智能化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形成技术护城河,随之占据整个产业链的主导地位。目前来看,吉利取得一定先发优势,也将在未来的淘汰赛中占据主动。
相关阅读:
- 汽车金融:双循环发展的新动力(2021-02-08)
- 盒子汽车张署光:新能源车细分赛道掘金 B端出行蓝海市场蓄势待发(2022-04-24)
- “双碳”行动 使命必达 中国汽车行业动力系统研发持续向上(2022-09-19)
- 股神抛售下的新能源投资分析:这只潜力股不容忽视(2022-09-20)
- 海外再下一城,吉利汽车全球化进程驶入快车道(2022-09-28)